开学以来,广大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求职招聘又开始步入高峰时节,然而随着新一轮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,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。2008年,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559万,比2007年增加64万,增幅达到13%,预计明年还将继续保持这一增幅。在如此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下,只要就业机会一旦出现,多数大学生都会急着去尝试,而不会去仔细分析这些机会的可靠性。这就给一些传销组织以可乘之机,他们利用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的弱点,以校友、朋友等各种身份诱骗大学生进入传销窝点,发展“下线”谋取暴利。 案例一: 2007年1月,山东某医专女大学生慈某接到了同学李某从保定发来的短信,邀请她到保定玩,并承诺几天后两人一起回老家山东。由于两人以前是同宿舍的高中同学,而且多年未见,小慈便痛快地答应下来。在未征得家人同意的前提下,只身一人带着行李来到保定。没有想到在出站口,李某来电话说自己有事来不了,自称是李某同事的一男一女把小慈带到了一处出租屋内。之后,其行李、钱、身份证和手机都被人拿走,又被强行带到另一个房间听课。屋内黑压压地聚集着六七十人,有一个人正在授课,介绍日本的一种化妆品。小慈被带到了人群的最前排,身边全是监视她的人,等她想回头观察周围的环境时,却被周围的人狠狠地训斥了一番。他们还强迫小慈回答问题、呼喊口号,当小慈表现出不愿配合的态度时,恶狠狠的拳头便砸下来,令小慈痛苦不堪。随后,小慈失去了人身自由,连上厕所都有三四个人跟着,无法脱身。具备一定法律常识的她意识到自己陷入了传销陷阱。河北省工商、公安机关根据举报线索,密切配合,对传销窝点进行突击检查,取缔了该传销窝点,成功地将小慈解救了出来。 案例二: 2008年2月,南京市工商、公安部门联手破获一起传销大案,令人震惊的是,传销头目之一梁某是已获本硕连读资格的高校学生,而834名受害者中,几乎全是在校大学生,涉及33所高校,很多参与者是家庭贫困的大学生。经警方调查发现,2006年至2008年,台湾人王某与南京某高校学生梁某成立商贸公司和“大学生创业联合会”。传销头目梁某案发前是南京某大学金属材料系三年级学生,本已获得本硕连读的机会,但其先后伙同王某,以发展下线收取“入门费”为由,从中获利。这位昔日的河北某市高考理科状元,面对学校领导的劝说,甚至用退学来表示自己“专注于事业的决心”。 以上类似的大学生陷身“传销”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,原因有这样几个方面: 一、“发财就是成功”的观念扭曲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就业观; 二、对社会的不适应症导致大学生痴迷传销; 三、大学生法制观念的缺失。 许多大学生因求职心切而轻易相信传销组织鼓吹的所谓家庭温暖、团队创业、先苦后甜等花言巧语,经受不住“几何倍增式”高额回报的虚假诱惑,在传销组织的培训、讲座、演讲等形式的“洗脑”活动中陷入泥沼不能自拔,受到拘禁、虐待,被逼迫向家人、朋友、同学骗钱。 其实,在如今传销陷阱越演越烈的形势面前,同学们还是可以做很多事情去改变这种状况的。 首先,我们的大学生,不能总是见钱眼开、梦想走发财致富的捷径?大学生重要的是学业,要扎扎实实地学好知识,切忌急功近利,不要妄想“天下有免费的午餐”,想通过一些捷径来达到“金钱梦”。 其次,要提高自己的辨识能力,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,为自身补充一些法律常识和社会经验也是非常重要的。那样的话,当传销人员对大学生巧言令色时,同学们就可以通过自己的理性判断,并运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。 再者,需要克服浮躁心态。社会贫富分化,在大学中也有直接的体现,在校大学生中既有开宝马上学的,也有为下一顿伙食费发愁的,而陷入传销陷阱的在校大学生往往家庭经济都很一般甚至比较差,他们急于摆脱现状,导致心态比较浮躁。这是一种社会现实,同学们需要正确面对。与此同时,学校也要给予学生就业方面正确的指导,引导学生合理冷静地择业,大家共同努力,才能使传销彻底远离大学生。